当前位置:首页  一杯咖啡的故事

一杯咖啡的故事 | 七至九期回顾&十至十二期预告

时间:2020-11-10来源:长空学院点击:450


一杯咖啡的故事

专业交流   张臣老师


1026日,来自机电学院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系的张臣老师与长空学子共同度过了一个轻松愉快的下午。张臣老师首先通过PPT讲述了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和深厚底蕴,又与同学们就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的未来方向和航空航天领域的科学创新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张老师介绍到自1952年飞机制造领域的奠基人之一程宝蕖先生创立该专业起,这一专业先后经历了“飞机制造专科——飞机设计与制造专业——飞行器制造工艺专业——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专业”的历史沿革,演变为现在的国家重点学科。如今飞制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四个: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飞机装配技术和装备,材料成形技术与装备和复合材料结构制造技术。至今,飞制专业已经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绩,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老师细致的讲解使同学们对“飞制”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引发了大家对未来的畅想,对于同学们针对专业学习、发展等发面的困惑,张臣老师一一给出了回答。

Q1

Q:当今的航空企业中,“人工智能”还有多少“人工”?


A:首先,我们应该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的研究领域中,如何理解所谓的“智能”。在我看来,智能是知识和智力的总和,前者是智能的基础,后者是指获取和运用知识求解的能力。在制造领域,智能制造应当包含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在制造过程中智能的关键就在于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将人的推理过程自动化,形成智能机器,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但在现阶段,如果无法将人类的知识、思维决策赋予机器以及制造过程,机器以及制造过程便无法获得智能,其实就我们目前的制造加工工艺而言距离实现“人工智能”还有很遥远的距离,“人工智能”目前还无法完全替代人。而如何解决“设计”与“制造”之间脱节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实现“人工智能”,亟待我们共同思考和努力。



Q:大学期间有许多科创类比赛,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参与其中?


A:很多同学可能都会有类似的担忧:我想参加科创比赛,可是我没有相应的基础,这样的我参加了比赛能做些什么呢?其实不必担心,缺乏基础的同学不在少数,绝大多数同学都是大二接触科创,大三才开始参与其中的。我认为,这类活动更需要的是你的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而非“基础”。你们升入大三后可以考虑加入课题组,将课题的部分内容作为科创项目去研究,这时你们在基础学科方面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知识,在课堂中普及项目的特有信息之后,便可以没有阻碍地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总而言之,科创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既能拓宽眼界,也可以锻炼能力,学有余力的同学不妨大胆尝试,我相信只要你肯投入时间和精力,就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Q3

Q:科研”是一条怎样的道路?适合怎样的人?


A:其实科研随时在我们身边,比如探究一个结构设计原理、大型飞机结构件的制造等。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本科阶段主要在储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可以通过科创等活动参与到科研中,是否适合科研也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仅凭本科阶段的表现来判断,本科生可以通过硕士或博士阶段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对科研的热爱和加深对科研的理解,在科研活动中增强研究探索与创新思维的能力,把科研的主动探索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在目前的创新驱动引领下,用人单位对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人才也是非常重视,在工作单位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否则很难在技术性工作中争取到更多发展空间。无论如何,本科阶段能做的,就是尽力把所做的事情做到最好,把握好现有的机会提升自己,为未来的自己提供更多选择的权利,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学生留言





一杯咖啡的故事

创想大学 黄帅


1027日,来自能源与动力学院的博士在读生黄帅为长空学子带来了本学期第一场“一杯咖啡的故事之‘创’想大学”活动。黄帅学长幽默平和,交流过程中很快与同学们打成一片,他侃侃而谈,从自己专业领域的科普开始,依次讲述了他的求学经历和心态、对科创竞赛的热衷、对学习工作的看法和方法,并针对出国交流和科创赛事与同学们进行了一番畅谈,给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同学

学长你好,我是20级大一新生,在高数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课上经常听不大懂,想请教老师,却又不知道到底是哪里不会,问不出问题来,糊里糊涂,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学长

这种情况,我以前也遇到过,自己明明不懂,却总找不到问题的根源,不知道如何向他人请教。那时候后街有个书店,我经常会到那个书店去找一些例题的材料,反复阅读研究过程细节,等把这些题目都理清楚,能够自己独立解题后,这门课程也就差不多掌握了。此外,我还建议大家多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个问题每个人掌握的部分和程度不同,大家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也许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同学

请问学长是如何处理自己的学业生活的呢?

       学长

我其实是一个更加倾向于应用知识的人,对特别深奥的理论很少追究,在我看来,知识的掌握程度只需不影响使用即可,大学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未来大三大四的生活中,你们将接受许多科创竞赛的训练,在这过程中,你们不要收敛自己的好奇心和勇气,而是要大胆尝试,走出舒适圈。在你们慢慢接触科创的过程中,你们会发现老师交给学生一个项目的时候,于老师而言结果其实是清楚明白的,但是有很多的细节问题老师无暇顾及,就会交给学生去做。完成这项任务不仅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去自我学习,更需要去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希望你们在大一大二的生活中,最大限度的解放自己的思想,这对你们日后接触科研、步入社会,都大有裨益。




       同学

学长,我想询问一些您对出国的看法?

       学长

于我而言,出国是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我19年前往俄罗斯的萨马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留学,到现在我依然非常怀念那段在外求学的日子。一般来说,出国时间不会特别长,例如CSC,时长一般不超过两年。如果能拿到学校的奖学金,可以多关注了解一下出国留学的相关事宜,但是不要有过多的压力。对比而言,国内国外在研究领域上其实存在很大的差异,几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提升自己知识学业水平的空间并不是很大,关键还是了解国外的研究方法和流程思维。另外,如果有出国想法的话,安全问题应该放在首位。



       同学

学长,能和我们讲一讲您对选修课程和学科竞赛的认识吗?

       学长

关于选修课程,大家应该以兴趣为主,而不是关注学分绩点。首先,南航开设了丰富的选修课程,大家的选择面非常广。也许有些科目的学到的知识目前没有应用的空间,但以后站到更高的平台上说不定就可以发现它的价值。我希望大家多去蹭课,勇敢地去跨越学科的界限,了解更多的知识;第二,在竞赛方面大一大二会比较重视基础知识,同学们可以去参加一些学科竞赛,比如数学建模,这类比赛的周期比较短,等到了大三大四,有更多的时间去涉足更专业的项目时,就可以去参加像“互联网+”这类周期比较长的比赛了。参加这类比赛,可以很好的锻炼一些非学术能力,比如领导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面对突发状况的应对能力。其实当你参加竞赛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要解决的不仅仅是物理问题、数学问题,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







学生留言




一杯咖啡的故事

专业交流  谢文忠老师

1028日下午,能源与动力学院的谢文忠老师做客长空学院“一杯咖啡的故事——‘专业交流’”活动,与同学们就飞动专业进行了交流。谢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他的研究方向,随后讲述了他在求学经历中的所思所感。谢老师多次强调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不管在哪个专业,哪个领域,学习都是受益终生的。在聊到我国航空工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时,谢老师语重心长,他表示一味的模仿是很难达到超越的,新一代航空人应学会从根源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的能力,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Q1

Q:目前南航飞动专业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A:3年是二院专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方面是因为国家设立的两机专项,即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专项,对飞动专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对航空航天行业的大力支持,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人员经费的大力投入保证了资源配置的相对齐全及科研环境的相对稳定。目前,二院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201系、202系、203系和205系。201系指内流与叶轮机系,侧重于发动机工作原理分析和内流部件的气动设计;202系主要研究结构强度,涉及到发动机的内部结构、高温热端部件材料强度及振动分析;203系主要研究发动机控制侧重于发动机控制模型的搭建及控制模块软硬件的设计;而我们通常讲的205系,则主攻燃烧、传热和新能源方向。


2


Q:您能具体讲解一下关于四大航空发动机的原理及区别吗?

A:四大航空发动机,即涡喷发动机、涡扇发动机、涡轴发动机和涡桨发动机。涡喷发动机主要运用于军工领域,发动机将高速来流压缩加热添加能量,再从喷管以更高的速度喷出,从而产生推力。涡扇发动机经济性高,续航能力强,广泛运用于民航事业,它通过核心机与风扇排出的空气共同产生反作用推力,其中约75%的推力都由风扇叶片提供;涡轴发动机常见于直升机领域,为旋翼旋转提供高速旋转所需的能量,通过旋翼姿态的变化形成推力,同时通过减小排气速度以减小排气损失;涡桨发动机则通过排气和螺旋桨旋转两种途径提供推力。




          Q:请问您是如何看待如今十分热门的科创大赛的?

          A:首先,不要为了保研、评优加分而刻意参加自己不热衷的活动。若非真正热爱科创,仅靠导师提供的预案挂名参加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次,不要因为周围优秀的人参加而盲目加入。对科创这种影响力吸引力极大的比赛,我们应当客观正确地对待。科创比赛往往需要庞大的专业知识储备量,并且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我们需要明白,科创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勤恳学习,需要我们去沉淀积累。总之,大家要综合考量,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培养路径。当然,对有能力有精力的同学,科创是锻炼自己,磨练能力的理想平台。




Q:您在求学期间是否感到迷茫过,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这些迷茫呢?

A:自然是有的,这对求学者来说是极正常的。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偶尔也会感到迷茫。在大学生活中,总有些时候你会迷茫而不知所措,确定专业时的迷惘、成绩公布前的忐忑、撰写论文时的疲惫……但无论何时,你都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和所选的道路。记住,人生的路上,你可以慢一点,但不能随波逐流,不能迷失了最初的方向。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更不要放纵自己,坚持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学生留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前辈的教诲如醍醐,点盏明灯照前途

一片真心,一种期望,一份鼓励

放下手中的咖啡

温厚的话语似还在心底回荡,久久不能忘怀



十至十二期预告

专业交流、“创”想大学模块精彩继续,本学期第一场“院长有约”也惊喜上线!快来了解一下十至十二期的“一杯咖啡”又有哪些大咖到场吧!





史志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实验空气动力学、无人飞行器设计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和参与过国防97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航空科学基金项目、装备预研基金等课题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已获授权发明专利五项,获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目前是非定常空气动力学与流动控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流动显示委员会和测控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以及《空气动力学学报》、《飞行力学》杂志的编委。



王彬,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2012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2015年评为副教授。主要从事弹性波分析与反演、超声波无损检测等领域,在各类国际国内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博士集聚计划项目1项;航空基金1项;参与江苏省双创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