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业认知

航空航天类专业文化节之“大咖谈专业”集锦⑧||飞行器制造工程

时间:2020-05-09来源:长空学院点击:1598


小伙伴们,我们又见面了,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大咖谈专业”之飞行器制造工程的下半场集锦。本期集锦你将看到北京卫星制造公司发展与数字化技术室主任、航天科技集团数字化工艺与仿真学科带头人刘金山(00届校友),北京星航机电装备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李鹤鹏(98届校友)以及机电学院教授郭宇、汪俊、唐敦兵、安鲁陵,报告从宇航工程到物联网技术,从大国重器到智能检测,从智能制造到复材制造,内容丰富,讲述精彩,一起来回顾吧。


  宇航制造工程探索与实践——刘金山

        刘主任首先介绍了我国航天发展史以及未来的规划目标,包括空间站、通信、遥感、导航、深空探测等航天器,展示了宇航制造的广阔前景。

        随后,他结合自己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科研实践经历,针对目前宇航制造的主要工作及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刘主任通过介绍航天产品研制现状、未来作战方式的变革、太空成为创业的新热点以及航天器所处的复杂空间环境四方面内容,指出了航天器的特点以及航天器制造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他认为航天制造业的技术重点、要求和发展逻辑是从复杂、动态系统中追求确定性,通过建立一套复杂的系统使另一套复杂系统简单化,从而牵引航天器材料向轻量化、高性能、多功能、长寿命、高品质发展,制造技术向智能化、整体化、超精密、高质量、高可靠发展。

刘主任以飞船生产过程为例,将制造技术分为生产线物化的信息和生产信息的物化两部分,并通过介绍工业革命、信息革命、自动化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说明了制造技术的发展就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不断融合和相互促进导致制造模式改变的过程。信息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信息的反馈与传递,促进了系统和服务的一体化,改变着管理思想和方法,加强了制造技术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延伸,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制造体系和制造生态。特别是对于复杂、动态、协作的航天制造业来说,信息技术的融合可以使设计更数字化、生产更自动化,工业数据更全面化,消除协同设计、协同生产、人类操作和管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刘主任也指出正确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同样是关键,他以交通工具从马车到汽车的发展史、洗衣机形态的变化过程以及德国西门子生产线的调整为例,说明了单点的技术突破要与新型模式建设相结合,打破思想禁锢,不断重塑产业格局和产线形态,提升整体生产效率。

在宇航制造工程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提出以智能、精益和信息为核心,通过实现万物互联、信息和物体的融合,实现基于仿真的自动化,实现基于仿真的智能化以及通过以上三类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实现技术和模式的转型和变革,最终形成经济的装备、精益的组织、精湛的技艺和精品的卫星的整体架构。

展望宇航制造工程未来,刘主任认为发展数字化与智能技术(人工智能与制造技术融合、知识工程与工业大数据技术研究应用、工业物联网技术研究应用以及智能车间研究与应用四大方向)、整体化成型技术(材料、结构与3D打印工艺的深度融合、结构与电子的一体化3D打印技术)和空间制造技术(空间高效费比制造、基于地外天体资源原位利用的3D打印)是未来研究重点。

最后,刘主任表示制造技术正面临着深刻的技术革命,其推广应用不仅是工具手段,更是思维模型、管理方法、商业逻辑的推广应用,希望同学们能够深思、明辨、笃行,抓住机遇,成为技术精英、科技领袖、商业人才。


航空航天制造之物联与智能工厂——郭宇


郭教授以畅想未来飞机制造场景的视频作为开场引出本次报告的中心——物联与智能,视频中飞机制造全过程均为智能化、自动化,展示了未来航空制造的发展方向,令人震撼,也令人期待。

接着,郭教授从德国工业4.0开始介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涵,并由此引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相关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制造物联网技术”,该技术通过RFID、传感器、实时定位等感知设备,按照约定协议对制造相关的要素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和传输,实现复杂制造场所中各类制造资源和制造过程的智能识别、感知、定位、监控与管理。尤其对于航空制造业而言,将上万个复杂的制造单元连接起来,掌握其实时变化及趋势,保证每一零件和环节100%的可靠性,对于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至关重要。郭教授团队作为最早将物联网引入军工离散制造车间的团队之一,已取得许多丰硕成果。

然后,郭教授分别介绍了课题组在面向离散制造过程的RFID、大型离散制造车间实时定位、面向生产过程的大数据分析、基于增强现实的智能辅助制造技术、以及制造系统仿真与数字孪生等技术领域开展的研究和取得的主要成果。

Q: 请问刘金山学长,您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关联度大吗?

A: 关联度肯定是很大的,我博士毕业于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专业,毕业后也一直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但实际上,学校学习的内容与工作所需的知识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事情需要积累与摸索。本科阶段的学习毕竟只有四年,并不会因此就决定同学们一生的方向。等正式踏上工作岗位,同学们大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拓展知识,学习新的内容,特别是信息技术这类日新月异的技术。为了跟上并适应工作节奏,持续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Q: 如果本科选择研究生转向飞设,这个跨度大吗?

A: 我们本科飞制专业的同学的确有去做飞设方向的研究生的,这个问题不是特别大,但是还是需要补充一些专业方向的知识。因为设计这一块可能更多侧重于结构、力学、流体等方向,所以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的来说飞制和飞设属于同一个一级学科即航空宇航科学技术,跨度比起其他专业不算特别大。


Q: 航空和航天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相通之处?

A: 航天主要是研发机制、研发任务为主,主要招研究生,航空制造企业除了研制还有生产,招本科生量大。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去航空和航天方向的数目都不少,航空相对多一些。以我们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为例,“飞行器”里面就包括航天飞行器和航空飞行器。在制造层面上,工艺、装配、以及过程中会应用到的智能化技术如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这些都是相通的,所以说是航空和航天的关联度还是比较大的。等疫情结束欢迎同学们来实验室参观,我们很多老师做了航天航空相关的科研工作,届时大家也能更好地认识到两者的相通之处。


Q: 未来我们的工作会被机器取代吗?

A: 不会。举个例子,以前有个工作岗位叫也叫描图员,就是将设计完的图纸变成蓝图,需要专门的人去将它描出来。但随着计算机绘图技术的发展,这个岗位就被计算机给取代了,但对于设计的要求也就更高了,你必须掌握计算机绘图的方法。所以说机器会取代人不擅长的或机器更擅长的工作,但人会始终被保留在人更擅长的工作岗位比如需要思考或决策的工作。 


Q:大学学习除专业传统专业知识外,在计算机知识方面需要学习哪些?

A: 传统的理解可能会觉得制造就是跟机床跟设备打交道,但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可以发现,我们的制造是往更进一步的智能制造方面发展。智能制造发展以后,我们掌握的知识面需要更加综合,尤其是计算机方向。目前设备的智能化程度对于计算机应用水平要比之前高得多。综合型适应智能制造的人才需要更多更好地与计算机及新兴IT技术打交道,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在传统知识方面拓展更多的内容。在飞制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了飞机的装配、钣金零件成形和复合材料结构制造以外,还有一个专门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方向,这个方向与计算机软件、计算机控制包括编程等方面的知识是相关的,我们研究这一方向的目的是补充传统飞机制造方面的不足并加以改善提升。把数字化设为一个单独的方向,可以看出它在我们专业知识中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需求的迫切性。


Q:我国为什么一直没有自己的绘图软件?

A: 我们的起步比国外要晚的多,波音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将计算机用于飞机的设计和制造中了,而我们国家到90年代才开始推广使用计算机来绘图。计算机发展最快的70年代到90年代,实际上我们是缺课了,需要补课。国家现在日趋认识到其重要性,在一些重大专项与重要的资金投入上都把自主可控的软件作为未来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关于绘图软件,目前我们确实有一些比如说像CAXA这样的软件,但绘图软件的核心不在于它,而在于几何的内核,这非常重要但也正是目前我们所缺失的。


大国重器,制造强国——李鹤鹏

李董结合自己在导弹研制方面的切身体会和深刻感悟,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大国重器在国家安全领域扮演的重要角色,重点阐述了武器装备和自主研发是国家的安全基石,是维护大国地位的重要保证,证明了制造才能强国的观点。

何为重器?李董认为其涵盖了国家整个经济、军事、制造业、航空航天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在武器装备领域尤为突出。而装备制造业作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创造劳动就业空间、扩大出口的重要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载体和动力,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可以说,国与国的竞争实质是装备制造业的竞争,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就是大国博弈的核心。李董通过介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三个发展历程,德国机械制造企业对待中国制造态度从傲慢到致敬的转变,整条国产自主可控的数控生产线的建成以及生活、抗击疫情等各方面的案例,说明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了世界制造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李董围绕国家武器装备的发展,阐述了装备制造业对国家经济命脉、人们安全的影响,是国家的安全基石。他以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抗日战争的经济全面崩溃、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中美南海撞机后美国含糊其辞的道歉以及银河号事件中美国的轻视为例,证明“缺少科技与国防军事的建设,国家就要挨打”。但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大力开展武器装备的研制,不仅弥补了过去基础研究的众多弱项,而且也完成了以引进为主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李董以近年5次轰动世界的撤侨行动、亚丁湾护航行动和辽宁舰、山东舰的“双舰合璧”为例,展示了如今国家强大的实力和大国的担当。并重点介绍了北京星航机电装备有限公司参与的、曾在国庆阅兵大显风采的几项武器装备的强大之处——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的“一弹可以灭一国”、“集侦查、情报传输和火力打击为一身”的无人机等,说明军队现代化是当前抢占国际军事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不管是从制造业产出、工业增加值、工业产品数量,还是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品牌质量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以及成果转化的渠道不畅四方面。李董从制造强国的特征和内涵,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新愿景(“三步走”跻身制造强国)、新蓝图(9大任务、10大重点领域、5项重点工程)和新路径(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规划和思路。通过采取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务求实效的三项原则,使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转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转向中国品牌。最后,李董以自身企业所规划的智能制造为例,具体解释制造强国的理念,主要包括增材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以及智慧能源。

李董希望同学们牢记南航“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校训,努力学习,勇于担当,为实现制造强国,为国家武器装备建设作出贡献。


航空制造之智能检测技术及应用——汪俊

汪教授分享了自己从1998-2002年作为南航机电学院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到2002-2007在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硕博连读,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的学习经历,虽然先后到过美国加州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哈佛大学以及硅谷的徕卡公司等四个地方,但从最开始的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到现在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他从未离开飞机制造领域,侧面展现了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的独特魅力。

汪教授对自己研究方向所涉及的技术进行简要介绍。(1)大规模激光测量与智能处理技术是以激光的方式快速获取物体三维表面形态,精度高,速度快;(2)智能机器人技术是让机器人感知现实场景,跟踪、抓取、测量目标对象的相关信息;(3VR-AR-XR混合现实技术可以实时了解内部结构信息,为装备制造及后续管理维护提供便捷指导;(4)工业互联网技术是通过5G技术将所有终端设备互联,并通过分析采集到的大量数据优化产品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为帮助同学们更加直观了解技术的应用,汪教授针对上述四项技术的应用领域、具体应用场景和效果进行介绍。(1)航空航天制造领域:由于飞机体型和速度等各方面水平的提升,对测量在测量精度、测量工作量和适应复杂测量场景三方面发起挑战。因此将测量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发展自动化测量、移动柔性机器人和无人机的激光测量成为主要思路。但对后续亿万量级数据的实时分析仍是一个巨大挑战,汪教授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算法,训练识别器自动识别缺陷,成功解决问题。(2)轨道交通领域:本科生、研究生的研究成果——车载激光测量机器人通过扫描隧道形貌,实时发现轨道缺陷,已在5家轨道公司应用。(3)工业制造领域:通过设备互联方式获取、分析包括人员、刀具、机床、AGV机械臂等工业终端的大数据,以数字孪生系统为载体,实时掌握生产线每一个要素的具体情况,从而提高产品质量、设备利用率、人员效率以及工厂的管理水平等等。而VR技术与物联技术、数字孪生系统相结合,可使工作人员无需走遍每一个车间即可获取所有相关数据。

Q: 李董可以针对专业学习给出一些建议吗?

A: 跟同学们分享一些体会。第一点是要打好基础,这是很关键的,任何科研高峰的攀登都绝对不可能是一步登顶的。坚实的基础,加上时代前沿技术,综合各类学科工程的合作,才能助力我们在一个专业方向上实现更精更深的探索。所以说基础很关键,绝不能想当然或者半途而废。第二点是要瞄准目标,潜心做事。这是一个思想问题也是一个心态问题。当下这个充满机遇的大环境正是能有所作为的时候,同学们大可选择自己热爱的方向,以此为目标,坚定信念静下心来,多与行业精英交流学习,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以此来助力个人的成长。


Q: 在学校期间,需要注意哪些专业知识或者技能的积累?

A: 想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真正在制造业领域取得较高的造诣,甚至是将学术成就转换成实际应用,体现真正的价值,我认为基础是至关重要的,一定要重视基础研究或基础理论的学习。一昧地追逐热门领域而丢掉基础是不可取的。比如数学和物理在往高端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我们的集团企业设立有数学、物理、材料、化学等研究中心,确实有时急需突破理论、技术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过程中的结合点,这些是不能分割的。在专业选择上,要记住没有哪件事情单靠一个专业就可以做成功,尤其是在我们行业,涉及的方面较多,体现的是一种系统工程的思想。在建设过程中都是一个融合体系,有所侧重是可以的,比如说制造领域,从机械加工的数控工艺,到最后的仿真、数据集成、基于实物变成虚拟仿真的融合,都是成功点所在,这些点也可以应用于别的学科。所以说只要你在某个点能够深入钻研下去,那都是值得的。 


Q: 汪老师有很多海外留学与不同领域研修的经历,您觉得这种交叉式的学科研修对于本科生科研是否有必要?如果有必要,它的帮助体现何处?

A: 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本科生的主要任务还是打好专业基础,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我还是建议大家再辅修一些课程,尤其是数学和物理方面的内容,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遇到一个工程问题时,如果你缺乏较好的数学基础,你会更倾向于使用一些启发式思维,逐步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如果你拥有比较良好的数学背景,你一上来就会先考虑它的数学模型是什么,将它转化为一个约束的优化问题,然后再去考虑这个优化问题该怎么去解决,用什么样的优化方法。这是其一。其二我们具体到一个实际问题上来讲,比方说现在存在一个检测问题,有可能在数学、计算机或者自动控制领域已经有了相应的模型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由于我们对相关知识不了解,就有可能花了很多时间走了很多弯路,甚至最终也没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这就体现了交叉学科研修学习的必要性。


Q: 在本科期间可以申请到参与到老师的课题,然后参与到各项科创的活动吗?

A: 这是没有问题的,本科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提前介入我们专业老师们的团队来从事相应的科研工作。机电学院以科创为创新导向,提供了众多创新平台,包括各类大创项目、机器人大赛等,去年咱们飞行器制造工程系连续获得了国家挑战杯的各项金奖,在全校都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说明咱们飞制专业的培养体系具有一定的优势,我们会尽力为同学们搭建一个宽广的平台,让大家能够得到非常好的锻炼,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 


智能制造新模式与新技术——唐敦兵



 “高薪、有用、有趣”是唐教授对智能制造的描述,他指出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融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未来市场规模大、对人才需求多,处于急速上升阶段,前景光明。

唐教授简要回顾了制造业的发展历史,通过建立产品品种与产品批量的关系变化图,分析生产模式从手工生产、大规模生产、大规模定制到未来的个性化制造的变革和发展趋势,指出新技术的诞生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驱使着生产模式发生改变。他以汽车制造为例,传统汽车难以快速响应用户需求,上汽大通首次采用“开门造车”的方法,由企业和用户共同定义产品,取得一定成功,但也面临着成本高、交付周期长等问题。飞机制造相比于汽车制造而言,更是面临着零部件种类多样,数量达百万级,工艺难度大,制造流程长,交货期紧,兼顾研发与批产,运行环境不确定性大等更多困难。如何让用户参与到产品设计中,使其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如何让用户合理地参与到生产中,透明化整个生产过程;如何保证用户小批量定制产品的订单能够及时交付,且不影响本身的大规模定制产品生产的进程是当今生产模式变革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由此,智能制造成为必然选择。

唐教授从用户、工人和管理者等不同层面出发,针对智能制造的新型生产模式展开探讨,并以贴近生活的打车方式为例,重点分析了以传统生产模式为代表的工业3.0和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工业4.0之间的区别,前者以流水线、按计划顺序操作、中央集中控制、自上而下以及刚性系统为主要特点,后者以单元化工艺、自律操作、分散控制、互联互通以及高柔性自组织系统为主要特点。他指出智能制造发展趋势:更强调软件作用,逐步走向物理信息融合,十分讲究透明化生产,从“规模”制造到“个性”制造,从“计划”制造到“自主”制造。实现智能制造的基本架构包括大量数控设备的适用,完善的传感设备,嵌入式与网络,软件以及智能调度。

唐教授以中国商飞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无锡研究院的基于物联技术的自主式的生产系统、研究生自主搭建的模拟系统以及空客的未来工厂等视频,展示了团队的研究工作和成果以及世界范围内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


复合材料结构制造技术及其应用——安鲁陵

安教授以一组图片展示了不同功用、不同类型的飞机,指出南航的学生遍布飞机制造的各行各业,为飞机制造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并以南航研制的典型机型为例,展示了南航在航空制造方面的成就。同时,安教授也分析了商用飞机的市场前景和中国民用飞机的现状,说明中国民用飞机提升的空间巨大。

安教授指出飞机材料要求“强”、“轻”,目前以铝合金、钛合金和复合材料为主,但经与市场上成熟的民机对比发现,我国复合材料使用占比严重偏低。同时,经过对不同材料的基本性能比较以及近几十年复合材料在飞机结构中应用的演化分析,证明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比刚度高、疲劳强度高、耐腐蚀以及可设计性好等优点,且随着其在飞机中所占比例增加,飞机的重量、燃油、速度/灵活性以及航程等性能均有所改善。安教授还展示了复合材料在飞机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典型的制造技术,重点对自动铺放的工艺过程进行分享,涉及自动铺放装备技术、预浸带/丝切割技术、铺放CAD技术、铺放CAM技术等十余项关键技术。

最后,安教授浅谈自己对于专业选择的认识和理解,他认为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但所属行业领域(航空航天)确定后,由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相同,具体的专业与方向就大同小异了。他结合飞机装配容差设计、飞机装配工艺设计、飞机制造车间及生产线规划、飞机制造工艺装备及设备研制中设计与制造相互耦合、辩证的关系,希望同学们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努力成为宽口径、厚基础、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


Q: 智能制造方向的学生就业如何?

A: 智能制造方向的学生就业面是相当广泛的,不仅仅是在单纯的制造行业中,任何与制造相关的企业都可以去。目前智能制造的市场非常大,对人才的需求也非常迫切。我们南航的飞制专业在智能制造方面的优势还是很大的,要懂机械、制造、计算机、通讯和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拥有这样知识储备与素养的学生,在就业时一定是供不应求的。


Q:与计算机学院相比,我们专业的优势如何?

A: 以人工智能为例,计算机学院主要做的是源头算法,而我们智能制造主要做的是实际应用。而且计算机专业有一个特点,它需要有应用对象,否则只能基于数学层面进行推导。在智能制造这个领域,我们会有学计算机和自动化专业的配置,但是不会成为主角,因为缺乏制造本身的专业知识。做智能制造的必须是本专业出身的人,所以同学们要养成强大的自学能力,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和项目的锻炼下把自己培养为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我们飞制专业有很多学生会选择智能制造方向,因为飞行器中的很多装备本就是属于智能化装备。 


Q:针对本科生科研,机电学院有什么相应的保障措施吗?

A: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针对大二大三学有余力的学A生专门建立了完备的本科科研实习生制度,由学生自主联系老师或由系根据学生关注科研兴趣统筹安排指导老师,科研经验丰富的老师们会结合学生个人科研兴趣定制科研实训项目。此外,机电学院正在建立面向飞制专业本科生的预约制开放式智能制造创新教学室,包括基础实验、创新实验、设计实验等不同层次。同学们可以结合个人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科研实训项目。


Q:飞制专业将来就是做智能制造吗?

A就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来讲,我国高层次智能制造人才的来源主要有飞行器制造工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3个本科专业本科生。其中,飞制专业本科生是我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首要的本科层次人才来源。所以说飞制后面不是能搞智能制造,而是飞制是我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最主要的力量来源。


Q:做复合材料给人感觉工作环境不友好,对健康是否会有影响?

A: 目前对我们飞机制造来讲,由于对于复合材料要求非常高,所以复合材料铺放的车间环境是非常好的,不能有任何杂质,对车间的洁净程度、温度、湿度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有同学可能会觉得这毕竟是化学材料,但实际上在制造前我们就已经对化学材料进行了处理,经过处理后的材料对于人体的影响是非常小的。等疫情结束后,我们可以组织去镇江的航空航天产业园亲身体会一下。


Q:目前飞制专业可以划分为几个方向?分别是什么?

A目前可划分为6个方向,分别是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钣金成形技术、复合材料结构制造技术、飞机装配技术、航空维修技术、智能制造技术。这些研究方向是针对研究生培养的,目前本科生培养是不分方向的。


至此,本次为期一个月的“线上”航空航天类专业文化节之“大咖谈专业”活动完美收官。回首整个“云端”文化节,有校领导、院士、国字号人才、专业学院领导班子、优秀专业教师的精深、全面、系统的专业解读;有杰出校友带来的航空航天领域前沿知识展示和专业引导;有长空学院、航空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机电学院学生、教师和家长“齐聚一堂”,围绕“国内外行业发展情况、本科学业规划、毕业生就业前景、出国留学深造、学术发展规划”进行在线交流,全方位多角度认识、探讨专业。愿每位同学都能通过本次“线上”专业文化节感受到我校航空航天类专业的强大底蕴和独特魅力,为选择航空航天这一伟大的事业感到自豪!

专业教育始终在路上,愿每一位长空学子都能更好的“爱国、爱家、爱校、爱专业”,拥有自己与专业美好而独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