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火烛心,寻迹长空 | 第二期回顾&第三期预告

时间:2020-12-29来源:长空学院点击:511


身负初代航空人之名

鲐背之年系南航发展


乔新,19274月生,航空学院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国内知名的飞行器设计专家。1952年应邓永清校长邀请,乔新老师怀着投身国防建设培育航空人才的初衷入校任教,60年来作为学校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与见证者,一生与学校共历风雨,荣辱与共。

沐浴晨光,漫步校园

清晨和微风,晨光与古屋。与乔教授漫步在历史悠久的校园中,我们似乎真正感受到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随着金黄的落叶一片片飘落,乔老也爽快地讲起了我们校园的改变。

 “这栋楼是后来建的,最开始这里还只是一片种菜的园子。”

面对着眼前这个风吹雨打的校区,乔老师也讲起了自己的过去,从上海的交通大学辗转苏联,携一路风尘来到了位于南京的这座本不起眼的专科学校,同风雨,共患难。几十年后,在乔老师一样的科研工作者和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航空工业得到了稳步发展。

走进航空航天馆,乔教授为我们讲述了馆内一架架的飞机的光辉过往。中国的第一架飞机,长空一号,歼五,歼六……这一架架的飞机连接起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

少长咸集,促膝长谈

脚步停留在校史馆,在这里,乔教授带领我们回顾了南航的建校史以及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史。听着乔教授生动的话语,我们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攻坚克难的时代。

回顾往昔,一贫如洗

立足今日百般绚烂,回望往昔艰辛苦难。上世纪的中国,深陷于苦难的深渊之中,“以前的中国没有航空工业基础,白手起家”,乔新教授这样评价早期的中国,“白手起家发展航空,我们没有零件,就只能从战场上捡零件拼凑;没有汽油,只能烧酒精,大力建工厂生产酒精;没有飞行员,就由战场上俘获的日本人训练飞行员;军事力量薄弱,就由苏联老大哥提供必要援助,帮助我们发展军事……”,终于一条条的白线在阅兵式上划过天际,中国人自主研制的飞机翱翔蓝天!

磨难立志,逆境生长

 “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成功仿制了E-20、米格15等飞机,习得了轰炸机、歼击机、强击机、护航机四个机种制,可以说,在我国航空工业的建立过程中,苏联老大哥的作用很大,甚至连当时学校的考试机制都是照搬苏联的模式,建造图纸也都由苏联提供。随着后来我国的不断发展,我们才逐渐跳脱出了苏联模式下的航空工业圈,开辟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建设道路。当时的中国需要用喷气机,但是油屯需要有技术人员建,跑道也得要专业人才造。因此,毛主席派何长工去苏联找斯大林请求援助,斯大林虽然答应了中国的请求,但他的心里却不是很情愿。毛主席深知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该推上时日了,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也应运而生。”在重重的艰难下,我们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艰辛建校,闷头干实事

 “新生的南航没有自己的教学方法,也没有相应的考试方式,只能一切都效仿苏联。因为没有那么多能源将暖气供应全国,于是在冬天里,考生们个个拿着考签等待着房间里的老师的测试。当时的冬天很冷,所以老师们在房间里放了个烧炭的火盆来取暖,一天下来,老师都因为CO中毒而晕倒了。从回忆的视角看去,生锈的火盆和晕倒的老师在一岁又一岁的寒冷时光里化为了从黑暗中生发出的星星之火,照亮了中国航空事业前进的方向。195210月,以511厂为基础,国家在明故宫创建了南京航空工业专科院校,由部分工程师担任老师,并派一些解放军入校学习,开辟出了一条自主自强的航空之路。我当时大学刚毕业后便参军国防空政部,在那认识了邓永清同志,后来便跟着他来到了南航,南航是一个实干学校,低调搞科研,不吹嘘自己的成果。”也正是在这样良好的学术氛围下,南航逐渐走进大家的视野,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一生只做两件事的男人

邓永清是南航迎来的第一任校长,也是乔老师的故交,提到邓校长,乔老师动情的说:“我认识的邓永清,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航空事业,二是字画收藏。有人问为什么航空学校要开艺术系,我的回答就是‘我们的首任校长就喜欢艺术’,可见艺术的种子早就在南航生根发芽了。在当时那个文物保护意识欠缺的时代,邓永清校长十分注重这方面,对文物喜爱有加,并将自己毕生收藏献予徐州博物馆。”邓校长用亲身实践为南航学子培育了航空报国和人文情怀这两颗种子。

教书育人,薪尽火传

在回忆起初到南航时的场景,乔教授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 看着台下一个个歪着脑袋,锋芒毕露的年轻人,乔老师仿佛是在看着当年的自己。“初来南航报到时,接待我的是一个苏联人,他给我上了在南航的第一课”。

 “你没教过书对吧。”

 “是的。”乔教授不好意思地回答。

于是这位苏联教授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只说了一句话——“请你热爱学生。”

而时光就此流逝,上一代的人们也随之远去。南航已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重点学校,中国的飞机也已今时不同往日,c919、歼10、歼11的突破,处处已铭刻了中国的雄起。

 “请你热爱学生。”

乔教授看着台下的我们再一次说出了这句话,曾经是他从一位来自苏联的老师那里接过了这点小小的火苗,于是义无反顾燃烧了一生来照亮了中国,现如今这火苗已传到了我们手中,将由我们这一代人继续照亮中国的航空之路。这一次,星星之火,亦将再次燎原!

接力跑看初心传承

故事会见精神续写

乔教授一生的奋斗故事

必将激励着我们长空学子

以青年之名,铭空天之魂

共同开启中国航空新时代


第三期预告


温馨交谈如在昨日

新一期的脚步悄然而至

守榜样之志,展后浪之姿

 “续火烛心,寻迹长空”

期待你与前辈的忘年之交


上篇:深入无人机院所生产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机研究院,即362研究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自1958年起开始无人机技术研究,是我国最早开展无人机研制的单位之一。1979年经第三机械工业部批准成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机研究所(362所),1991年被原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确定为航空工业一类研究所,是我国无人机研制的重要基地。61年来,南航无人机研究院创造了我国航空科技史上的若干个第一,成功研制“长空”、“翔鸟”、“长箭”、“鸿雁”、“飞鹰”等系列共29种无人机,生产各类无人机600余架,填补国家多项空白。曾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先后2次荣获中组部等多部委联合颁发的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

上篇中,我们将与乔新教授一起深入无人机院所生产线,感悟动手实践中的航空报国;下篇中,我们邀请到了两位资深的教授为我们讲述他们的航空故事,让我们一同聆听他们的奋斗往事,感悟他们的家国情怀。


下篇:探索机械与工程背后的航空故事

高德平,1938年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国内知名的航空发动机设计专家,献身航空50余年。1970年调入南航,1980年至1982年在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声学与振动研究所作访问学者。曾先后承担“叶片-轮盘组合体振动特性研究”、“叶片鸟撞击理论与实验研究”、“粉末冶金轮盘的强度与寿命研究”等重要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同时,在其研究领域内,曾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1项、部科技进步1等奖1项、2等奖2项、3等奖1项。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部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部“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等称号,荣立发动机总公司“七五”预研2等功。


张堃元,19439月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1985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宇航研究院进修(UTIAS),期间在德国马普流体所(MPI)及德国宇航院流体所(DLR)合作科研。曾获得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成果奖三等奖2,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成果奖三等奖2,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流体力学江苏省优秀二类课程奖1 ,南航首届奖教金二等奖1次,南航1988年度先进工作者和南航2001年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在其任教期间,曾参加过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研究项目(863)7(负责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5(均为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