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回顾(高德平、张堃元教授)&第四期预告|续火烛心,寻迹长空

时间:2020-12-29来源:长空学院点击:552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知不觉“续火烛心,寻迹长空”系列活动第三期已经结束。回望第三周的活动,可谓是精妙绝伦、韵味无穷!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长空青年与高德平、张堃元两位教授的忘年故事吧!

身处“四好”时代的青年当勇担使命


好时代

20世纪的中国内忧外患,对中国人来说,20世纪是苦难的一个世纪,充满了战争、贫穷、压迫……而在21世纪,社会和谐安定,国家稳步发展,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好好学习、努力工作,认真生活。


好地方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苏位于长三角地带,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四大名著在这里孕育,人才学者在这里培养,博物馆星罗棋布。回溯历史长河,南京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涵养了一位位仁人志士、才子英雄,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好学校

纵观国内,在国家日益重视航空事业发展的当下,虽然许多高校都设置了航空宇航专业,但真正进行航空事业建设的却少之又少。南航作为一所航空航天类工科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可以说是全校师生齐心协力搞航空,无怨无悔地献身航空。


好专业

不仅来到了好学校,也选择了一个好专业。经过近百年来的快速发展,航空航天已经成为21世纪最活跃和最有影响力的科学技术领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同时该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也表征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

高教授指出,在实现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的道路上,我们青年将是主力军,是实践者和见证者。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程,更加迫切呼唤群英荟萃,我辈后浪身处“四好”时代就要勇担强国使命,接过前辈传来的接力棒,做航空航天领域敢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


高德平教授的发动机之思

发动机发展的漫漫长路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第一架飞机,12秒、36米。”高教授笑着向我们讲述着莱特兄弟的飞翔故事。然而,就是这短短的12秒,实现了倚靠动力可以飞行的梦想,为人类打开了探索发动机世界的大门。

 “1944年,德国成功研制了喷气式发动机,发动机研究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可惜德国当时并没有投入生产并应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然而二战后英、美、苏三国在德国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喷气式发动机。”喷气发动机的成功研制彰显了世界科技的进步,当我们为此感到一丝丝小确幸时,高教授却认为这是世界和平之不幸。“美国掌握此项技术后,便迅速将其运用到军事实践中,在朝鲜发动了第一次空战。作为朝鲜邻国的我们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中美之间进行了一场空中较量,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最终却以平手收场。”听到这里我们既感到骄傲,也对牺牲的飞行员们感到惋惜。

 “第一次空战结束后,国家意识到了空军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性,因此航空工业的历史自此开启。”高教授说到这里,言语中满是激动。从仿制“米格-45”、“米格-47”等发动机到购买英国的发动机专利进行研究,从仿制法国的发动机并应用于“直-6”、“直-9”等飞机上到改革开放时期借鉴西方的经验自行研制“涡扇-10”……一路走来,发动机发展之路虽然有过艰难坎坷,但是航空发动机工作者最终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发动机发展的美中不足

谈及发动机的发展,高教授认为仍然任重道远。虽然有过短暂的春天,却终没能真正发展起来,通过反思,高教授也向我们简单说明了原因。

客观原因之一是国家战略,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两弹研制周期短且战略地位高,国家提出了“先搞两弹再搞航空”的战略,航空事业的发展也因此滞后;二是航空发动机属于一种高科技、高投入工程,结构复杂,涉及各学科交叉,小小问题就会引来大麻烦……种种限制导致发动机发展难度大。

主观原因之一是50-80年代,国家对于航空事业的发展没有科学、系统、全面的规划,没有根据国情制定合适的发展计划;二是航空人认识上的不足,当初的航空工作者没有树立“凡是搞航空,动力先行”的思想,研究方向与节奏跟不上,加之当时的工业技术差、材料方面存在短板,因此发动机研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张堃元教授的发动机之感

责任见于细节

张教授回忆自己的青年时期,张爱萍在报告中提到的“不能没有打狗棍”和毛主席的“有矛必有盾”思想让从事反导研究的他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人责任重大,而对责任的认识往往体现于细节之处。张教授分享了在甘肃工作时亲身经历的两个故事,“采购人员购买药柱时,只是因为小数点点错了一位,多买了几百公斤,后来全部浪费了,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操作员锯药柱时,因为违规操作引起了大火,几乎毁掉了整个工厂,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简单的故事却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注重细节,要保持严谨的态度与作风。

兴趣就是事业心

 “兴趣就是事业心”,要探究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蕴含的原理,养成强烈的兴趣感。张教授求学时未能如愿进入飞机专业,而是服从分配进入了发动机专业。但他却因此产生了对航空发动机的浓厚兴趣,并在学习中培养了专业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专业越感兴趣就会越学越有劲,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说到此处,张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他用英文出版的专著,其中提出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飞行器。

抓住机遇,找准方向

张教授指出,虽然我国在传统航空发动机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但在新型发动机方面取得了关键突破,差距已经很小。现在的环境、条件、资金等方面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使我们有能力赶超世界水平,但能否赶超需要靠新时代青年。张教授强调:“人才的培养主要靠自己的努力,找准方向,坚韧不拔,就一定会有成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你们一定要培养对自己专业的兴趣,要有创新精神,努力成为有志向有抱负的高技术人才。”


互动提问,砥志研思


Q1

从两位教授的介绍中,我们体会到了20世纪科研条件的艰苦,而航空领域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两位教授能和我们谈一下,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老一辈的航空工作者是怎样坚持下来的吗?

当时的条件确实艰苦,但是我们这代航空建设者最终还是挺过来了。首先,我觉得事业心很重要,当时的航空事业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国家,我们就坚定信心,朝着研究方向不断使劲。其次,我们那个年代的航空人注重实践,我们认为身为科研工作者就必须做实事,精益求精,我们始终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有一点,创新思维很重要,当时的我们总是能从一点点小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敏锐的思维总是让我们感到有事可做,也因此慢慢坚持下来了。


Q2

我从小就对发动机感兴趣,两位教授分享后,我更向往走进发动机的世界了。我想了解一下发动机在我国的前景如何?

在航空领域流传这样一句话:发动机是航空飞行器的心脏,由此可见发动机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发动机方面是制约我国航空事业的短板,国家也清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近几年也加大对发动机的研究力度。据我了解,未来5-15年国家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发展发动机等动力工程,使我国在这方面尽可能与国际基本同步,朝着更高更快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