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火烛心·寻迹长空 | 第六期总结&第七期预告

时间:2020-12-29来源:长空学院点击:489

      时间来到了12月,冷风中的7号楼却伴着七位老教授的到来逐渐升温126日是星期天,长空学院内却热闹非凡。中午1点过半,蒋院长带着长空学院的其他老师们、几十名同学们守在一楼大厅,等待7位老教授的到来。2点左右,乔新、雷玉亮、魏志毅、钱智声、吕樟权、陈志良、梅卫胜七位老教授在学生的簇拥下进入学院楼。蒋院长、老师们与老教授们握手问候,亲切互动,为这一期的“续火烛心·寻迹长空”活动暖足了场! 


艰难困苦 · 玉汝于成


在“续火烛心·寻迹长空”第四、五期活动中,郑叔芳、雷玉亮两位教授为长空学子一丝不苟地讲解了无人机研究院的任务与成就,详细介绍了南航的骄傲——“长空一号”无人机。本次活动,参与过“长空一号”无人机设计及制造过程的老教授们特意来到长空学院,与同学们围绕“长空一号”相关内容作进一步交流。

吕樟权教授首先介绍了“长空一号”研制的任务背景。吕教授是“长空一号”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提到,19世纪60年代,随着前苏联援助的撤出,在缺少拉-17无人机作为靶机的情况下,我们的导弹试验和核武器采样都面临着无“机”可用的窘境。

为了填补苏联撤援带来的机种空白,抵抗美国对中国的高强度打压,支持祖国导弹事业发展和空中军队建设,几位前辈临危受命,在零基础、差条件的艰难背景下,历时一年半,从设计模型到完善工艺再到实际生产,一步一个脚印,结合实际情况,克服种种困难,反复实验、反复试错、反复调整,在几百道的工序之中按步优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却始终没有放弃试验在无数次失败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中找到了通往成功的道路,终于将”长空一号”的生产问题完全解决,并在国家要求的时间内顺利生产制造并试飞成功!

通过“长空一号”的故事,吕教授告诫我们:“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不可怕,我们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挫折中获得营养,越挫越勇,这才是航空人应有的态度!”


雷玉亮教授紧接着介绍了“长空一号”起飞车的设计制造过程,分享了他们在饱经坎坷和磨难后经过不懈努力克服重重阻力从而达到预定目标的切身体会。雷教授是“长空一号”无人机起飞车设计的负责人,谈及起飞车,雷教授指出,起飞车是“长空一号”起飞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缺了它,“长空一号”就失去了完整性,即使其他环节再完美,缺少起飞车,“长空一号”也不能顺利起飞。

雷教授团队始终将起飞车的设计制造视作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和他的团队,不断改进起飞车在实践中发生的问题,即使是一丝小小的颤动,团队成员都会认真对待,夜以继日的探讨和改进,对车身的材料和结构加以改进和优化,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

结合自身经验,雷教授强调,基础年级的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实践中产生的问题都是在理论的基础上解决的,而大一大二作为学习基础课的黄金时期,值得好好把握,只有理解原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忘年相论 · 语寄“长空”

听完教授们的分享,同学们对“长空一号”的应用与创新也有着其他的所思所想,纷纷向教授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Q:您对于“长空一号”以后的创新和应用是怎样看的呢?

A:选择“长空一号”这个平台,是特定历史背景的特定选择。现在的无人机,有很多方面的用途,像靶机、侦察机、采样等等,具体的创新要看看这个平台合适不合适,不适合的话,总在改造“长空一号”也没什么意义。就目前的军事装备来看,航母是目前最强大的军事武器,我的想法是以后设计出能够摧毁航母的战斗无人机,当然,也只是给你们一个参考的方向,还只是在设想阶段,能不能实现,就要看你们这一代了!


Q:现在的飞机设计是经验设计为主还是计算设计为主呢?

A:经验是非常重要的,经验是前人积累的知识,是多次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我们是一定要记住的,很多问题是靠经验完全能够解决的,这种情况下,增加理论计算就是没有必要的。当然,现在因为数字技术的发展,理论飞行与经验设计相结合是主要的设计手段,能够避免很多实际问题的发生,将模型模拟飞行,可以节约实验成本。所以没有说固定的设计手段,更多的是要结合实际情况。

Q:为什么“长空一号”最初没有采用助推火箭的方式发射呢?


A:不是没有设计,现在已经应用了。“长空一号”的原型是苏联“拉-17”无人机,是以有人飞机投放的起飞方式,而不是地面起飞方式起飞。我们的“长空一号”设计时,把起飞方式改进成地面起飞了。怎么实现地面起飞呢?我们想了个办法,就像刚刚雷老师讲的,它没有起落架,而是利用起飞车起飞。起飞车上有滑轨,一两米长,机翼下面连接着推力销,速度达到了预计速度以后,推力销脱落,飞机脱离起飞车开始爬高。像火箭助推这种方式,现在已经应用到“长空一号”上了。

 “科技强国靠你们青年一代了!”

临别时,教授们看着长空学院舒适的学习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眼神里充满坚定与期望,说到:“国家现在发展很好,你们的幸福指数也很高,所以你们一定要努力,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多研究新的机型,科技强国的使命都在你们身上啊”教授简单朴实的话语感人肺腑,萦绕在我们的脑海里久久不曾散去。


 “&致”文化 · 导师领航

交流开始前,蒋院长代表长空学院对老教授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衷心的感谢。为了让老教授们感受到长空之家的温暖,蒋院长与长空学子带领教授们共赴一场“润&致”文化之旅。自“润&致”文化广场起,蒋院长详细介绍了“润”、“致”两字的文化内涵,并以此引出长空学院的育人理念,介绍了各类典型举人举措。沿“润&致”文化走廊,蒋院长陪同老教授们依次参观了智慧教室、学生自主服务中心、导师研讨室、学生活动吧等学生自主修读、师生交流的区域与场所。漫步在“准书院制”的长空学院,一草一木皆是情,一桌一室皆有爱,一切皆是时光温柔、岁月静好的模样。

蒋院长代表学院为七位老教授颁发了“续火烛心•寻迹长空”特聘文化导师聘书。一纸小小的聘书,传承的却是一代代航空人不畏困难、艰苦奋斗、越挫越勇的精神品质。聘书为证,使命落肩,长空青年将接过时代的接力棒,秉持一代代航空人的信仰与担当,在航空报国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烛光不熄,薪火永传         

 ——交流有感

Q1

 ——182011429 曹达

孙中山先生曾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1966年接受国家重任,南航师生开启了新中国第一架无人靶机的攻关。研究阶段五次试飞失败,改装过程遭遇技术难题,他们顶住压力,艰苦奋斗。“长空一号”翱翔天际,向世界传递南航声音,启迪青年学子坚韧不拔、矢志拼搏、不畏挫折、勇攀高峰!


Q2

 ——181911025 林子杰

今天和两位教授畅谈的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老一辈航空人身上的风骨与正气。在回忆过去研发无人机的经历时,教授们谈起遇到的困难,脸上的神采令人动容;在与我们交谈时,教授教导我们既要夯实基础,为将来做准备,又要培育创新思维,不拘泥于理论,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与发展自己;最后教授对我们说:“未来的航空事业就交给你们了。”希望我们都能接下沉甸甸的责任,带着先辈的期望,在未来展现新一代航空人的风采!


Q3

 ——182010314温玮

在今天的座谈会上,我有幸与7位参加“长空一号”研制任务的教授面对面畅聊。大家都说搞科研困难重重,但我一直以来并没有直观的感受,今天,我真切地感受到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坚毅与担当。从1968年到1976年,只为了一个目标——研制属于自己的无人机,经历上千次模拟实验、无数次改善与加工,损失5架实验机,终于将其设计成型,实现量产。面对问题不慌乱,遇到难关不退缩,正如教授所说的那样,哪怕没有计算机,也要硬着头皮干;如今我们条件优越,更不能知难而退,作为南航人,我们要守住这一份坚毅不拔的科研精神。


Q1

 ——182011924连成龙

多位科研的先驱,多位学术的翘楚,多位呕心沥血排除万难只为研制”长空一号”的老前辈,带着几十名求知若渴的少年一同走过他们当年的科研之路。路途遥远且艰辛,但心中秉持的那份热爱与执着,始终给予老一辈航空人走下去的动力。“理论结合实践,实践造就真知!”这一席话始终被我牢记于心!人生犹如漫漫长路,始终前行、不断进步,必有所成!


追忆前辈先贤筚路蓝缕、兢兢业业,以坚守书写航空人最坚实的底色;放眼时代青年风华正茂、大有可为,应砥砺奋斗永传薪火烛光。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责任。面对前辈的谆谆教诲和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更应有“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积极态度与责任担当,更应激扬青春,上下求索、开拓进取、百折不挠,持拼搏奋斗为椽笔,写意生动人生华章


第七期预告


一二九运动燃起爱国情

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唤起南京记忆

惨痛的历史时刻警醒着我们

铭记历史,科教兴国,军事强国

在这个属于青年与南京的“爱国周”

 “续火烛心·寻迹长空”

有幸邀请到朱进东教授、毛建国教授、朱剑英教授、姜正良教授

与我们共同

镜鉴历史、祈愿和平、科技强国、砥砺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