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火烛心·寻迹长空 | 第八期回顾

时间:2021-01-05来源:长空学院点击:606



1220日中午,伴着明媚的阳光与瑟瑟的冬风,钱智声、陈志良两位退休老教授在同学们的热情欢迎中步入长空学院,与长空学子分享了他们的人生故事。


AD-100:南航创新,威耀全球

钱智声教授讲述了其一生倾付AD-100的感人故事。AD100超轻型飞机是我校上世纪八十年代研制的一种鸭式布局、全复合材料结构的超轻型飞机,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中国第一架“鸭式布局”飞机、中国第一架全复合材料结构飞机、第一架中国民航局颁发适航证(型号合格证)的轻型飞机、第一架中国民航局颁发生产许可证的轻型飞机、第一架取得美国FAA特许飞行证的中国飞机、第一架卖给台湾的大陆生产的轻型飞机、第一架中国出口美国(硅谷)(1995年)及澳大利亚(1986年)的中国产飞机。

于逆境问世,绝磨难立名

在八十年代,美国洛克希德航空公司的工程师牛春匀先生希望与中国合作研制新一代超轻型飞机,并针对当时美国和国际市场的需要,提出了五个目标:鸭式气动布局、全复合材料结构、全封闭座舱、便于拖车运输、便于汽车间的存放。商谈后大多数航空院校都觉得任务艰巨难以完成,但最终南航勇敢地签约了这个项目。当时的许多专家都不看好这个项目,而钱智声教授却觉得要干就要干最新的,没有考虑太多的个人得失,毅然决然接下了任务。

中国当时的经济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市场上航空器材很少。成整件的配件很难购买到,钱教授便亲自去筹集。尽管手里仅攥着不足以买一台发动机的三万元,钱教授还是立志一定要研制架飞机出来。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教授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妻子更是坚持每天送饭到宿舍。

钱教授日夜加班研究鸭式气动布局,并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技术使飞机的设计准确可靠,保证了飞机具有足够强度和最轻重量。同时,钱教授本着飞机设计不能马虎的理念,进行了风洞选型试验三轮共558次,检验出AD-100在发动机动力仅有27马力情况下,仍能保持良好的飞行性能、起落性能及满意的三轴操纵性和稳定性,发现了AD-100采用前翼先于机翼失速的气动布局模式能使飞机在空中不会失速。心怀严谨的科学家精神,钱教授又进行了完整的静力、全机试验,科研试飞共三轮244次起落,全面达到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超轻型飞机的五个特征。最终于19894月取得型号设计批准书。


技术独创,出类拔萃

钱教授讲到,AD-100至今仍有一些独创技术。如极好的安全性保障飞机不会失速,且可在一般公路、足球场、草地上进行起降;滑跑距离极短,可在城市交通要道起降,不需要临时管制交通;有硬壳式蒙皮,夹层结构,分散式接头,无大梁结构,且巧妙地世界首创用销接的方式代替传统的螺接,极大程度上简化了飞机装卸过程,使用维护方便快捷,装卸全机仅30分钟。

随后,钱教授简单分享了AD系列飞机广阔光明的应用前景。钱教授高兴地介绍到:AD系列飞机以其新颖的外形布局和出色的飞行表演,赢得了国内外航空人士的一致好评AD-100以其成熟的技术,优良的性能,为改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AD-200双座飞机和AD-100S水上飞机以及AD100T双座机的研制成功,为AD超轻型飞机系列增添了新成员,拓宽了AD-100的应用领域。


问答互动

Q1

鸭式布局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什么呢?是由鸭子的生物原理产生的想法吗?

常规布局飞机尾翼在后面,机翼产生升力,水平尾翼产生负升力,会产生抬头力矩抵消无尾翼飞机的低头力矩,把尾翼移到前面变成鸭翼,就会产生升力,机翼和鸭翼都产生升力,升力就会更大,效率就会更高,鸭翼最初的想法就是这样的。鸭式布局在当时是比较新式的气动布局,没有几架飞机是采用鸭式布局的,大多数都是常规布局,所以我们跟着别人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是呢,别人嚼过的馍不香,我们要做,就要做创新一点的,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不然搞科学总是跟在别人后面没什么意义。

Q2

您在设计制造AD-100时有没有遇到什么经典的困难?

困难?困难太多了啊,因为是别人没有做过的,所以每一步都和以前的设计不一样,每一步设计都要重新思考,比如设计鸭翼和主翼时,鸭翼和主翼的相对位置对于气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前翼的气流会影响到主翼的气流,我们做了一个1:5的风洞实验模型,反复比较机翼位置对飞行的影响,不断地尝试,最终才确定现在的模式。

Q3

AD-100飞机是应用什么原理来解决失速问题的呢?

我们的鸭式布局是鸭翼在前的,设计时采用了鸭翼临界攻角小于主翼临界攻角的思路,确保了当鸭翼失速时,机翼没有达到失速攻角,所以也就不会出现失速问题,所以我们才能保证AD-100永远不会出现失速问题,到现在为止,轻型飞机中也只有AD-100飞机没有出现事故。


在钱老师为同学们介绍AD-100时,陈志良教授在隔壁教室向同学们展示了两件“宝物”——他亲手制作的两件长空一号模型。在同学们好奇的目光中,陈教授将往事娓娓道来。那是他的往昔回忆,更是他作为实践者为航空航天事业奉献一生的缩影。

领导实践工作,宣扬实践内核

 “我不像设计专家一样专精理论知识。我的工作更多是针对数据方面,还有飞行器日常的维护。”陈教授在长空一号的研制过程中正是负责数据测算与收集工作。对于长空一号的研制过程,陈教授提到,在初期理论模型机成型后,接下来要进行的便是验证测算阶段。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改型验证的有效性,风洞数据收集的工作必须进行大量重复实验。陈教授的团队深秉事无巨细的工作态度,将模型机整体及各种改型置于风洞环境中受风测算。为了得到一组完整详尽的风动模型数据,往往需要不断改变数十组气流方向和风速的参数,进行大量实验。在这一过程中,陈教授团队充分发挥了实践型学者坚韧沉稳的工作品质,践行了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在长时间、大体量的实验之后,不负众望地测算出了最标准的风动模型。

由于陈教授团队精确有效的数据收集和模型测算,项目后期关于主副翼型,气动结构,释放机制改型的相关研究进展迅速。事实证明,最基础的实践工作正是一切理论蓝图的筑构之基。陈教授团队深谙此道,在后续工作中,他们参与完成了多次改型数据模拟,一步步接近预设目标,为方案的完美实现奠定了数据上基础。

 “长空一号由起飞车载着,达到一定速度时,飞机脱离升降销,继而完成起飞过程。这是多次数据收集后得出的最佳起飞方案。”陈教授认真地讲述着当年设计的细微之处。言及最初成为实践型学者而非理论型学者的选择,陈教授坦言,困难重重,极需定力,但绝无悔意!


实践者的本色

实践者的职责不仅是数据测算,还有航空工业最基层的维护给养、地勤工作。

 “做了,做不好,别怕,再做。”陈教授如此概括自己从事基层维护工作的心路历程。不同于钻研飞机设计的科学家们,陈教授作为实践型学者,对躬身实践怀有十分高昂的热情。

陈教授指出,对于实践工作者来说,做地勤工作、数据采样、机身维护都是用尽一生的努力,只为守护那些令中国为之骄傲的“国之重器”。陈教授还以运送歼-12的故事,向长空学子展现了实践工作者对航空重器“视之如命”的品质。为了让歼-12完好无损地运送到航空馆,工作者们利用半夜人车稀少的时候,一段路一段路地跟进护送着,最终成就了“万人游南京,共赏歼-12的故事。对陈教授而言,令他铭记一生的是曾经四入阎良的往昔故事。不论是聂宏校长带队参观还是陈教授带领学生前往运送装备的经历,长空学子都从中看到了一位实践工作者对于飞机的悉心呵护与无限热爱。陈教授说到,“我曾经四次出入陕西阎良,在那里的航空城里,我亲眼见证了航空工业的基层运作。”对他来说,这正是实践的具体形式,是将航空理论应用到现实的必由之路。

航空事业的基层实践并非全然安宁,陈教授讲到,在航空馆的日常维护中也遇到过危险,最初在给歼-12的轮胎充气时,由于是初次摸索,轮胎压强过大,造成了爆胎。幸而陈教授观察仔细、反应灵敏,才没有造成工作人员受伤。随着维护次数的增多,此类事故逐渐得到有效规避。针对这类事件,陈教授强调,对于实践者来说,最不能逃避的,就是失误和教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不断试错、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接近预想的完美。

 “想去做、不怕去做、能去做”,实践者的本色大抵如此。

问答互动

Q1

请问新时代的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大学生也可以采用和我当初不一样的方法。我们当初是路子少,什么都要靠手工。现在不同了,我们有仪器,设备,还有很多项目。你们可以跟着导师后面参加那些大创项目嘛,这也是一条相当不错的路子。有了明确的目标,动手能力锻炼起来也容易一些。

Q2

这么多年,您对航空事业感情如何?

要我说啊,虽然比不得他们飞行员的亲身体验,但我们做研发维护工作也是很有体悟的。从那时候的长空一号,到现在阅兵式上的新型无人机,一切都在变。就像我们的亲身经历,都是付出过、拼搏过的岁月。这么多年过去了,总是会留下让人感慨的事情。总之,我觉得从事航空事业是一件骄傲的事情,他让我感到开心,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学生继承我们的航空事业,助力航空事业更好地发展与壮大。


学生感想

AD100的成功并非偶然,科研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有怀疑、打击、失败、苦难,我心向阳。钱教授以及其学生们大胆尝试,敢为人先,去正视所面临的种种磨难,向着正确坚定的方向前进,在激流浪潮中摆渡,明白自身的价值,坚持到底就是成功。科研无捷径,当自己的成果存在细小失误,我们必须严谨解决。只有笃定实干,细心严谨,抛却干扰,我们才有可能在最后摘取胜利的果实。

 ——182010909朱路强


今天听完钱教授讲述AD100的故事,我倍感震撼。一是AD100获得的各项第一让我知道了只要敢创新,肯钻研,中国自己造的飞机也能走出国门,收获肯定。更令我震撼的是钱教授在讲到AD100发展历程中所遇之艰辛时不禁潸然泪下,这让我深切感受到老一辈航空人对飞行器的执着追求,也让我明白科研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新一代航空人一定会继承老一辈人的情怀,稳稳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实现航空报国的理想!

 ——182010317刘锦浩


在听完陈教授的讲解后,我对长空一号无人机有了详细而充分的认识,为老一辈航空人的智慧和毅力所惊叹。陈教授还讲了他年轻时的所见所闻,从陈教授风趣幽默的话语中,我读懂了那一辈航空航天人的精神:不畏艰难,刻苦钻研,我感受到了先辈们对于航空航天事业的炽热而深沉的爱,是他们用一腔热血让航空之花在荒芜的田野上盛开。这些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为航空航天事业而奋斗终身。

 ——182010305杜毓桐

任何巨大难题都是由基础问题演变而来,而作为刚刚步入南航的大学生,正值扎实基本功的时期,我们应该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意志品质与时代使命,接过他们手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民族责任与家国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道路上昂首阔步,勇往直前,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一代的盛世图景,在历史的图卷上书写新的华章!


到了说“再见”的时刻

转眼间,“续火烛心·寻迹长空”系列活动已陪伴同学们走过了八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周末。在这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中,同学们与老教授们共聚一堂,如忘年好友般讨论,如亲人朋友般交流。我们倾听着诸多前辈的光荣事迹,熏陶着航空楷模的宝贵品质,我们了解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2020的终点,要和大家告别了,但短暂的分别是为了更好地相遇,同学们,烛光不熄,薪火永传,2021的起点,我们相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