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海岩做客长空学院“大”学长空师生交流活动,为长空创新班学子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师生交流,长空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蒋彦龙,航空学院教师王立峰、孙加亮,长空学院党委副书记庞依达,副院长彭聪及80余名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胡院士深情回忆过去在南航求学、工作相关经历,感慨国家和时代的发展进步,分享了对我国航空和力学领域发展规律的深刻见解,探讨了近几十年来学习方式的革新与智能化时代的发展大势。过去,学习机会来之不易,艰难环境中涌现出一批批国家栋梁;如今,学习成长环境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化、智能化高度发展,电子资源极其丰富,碎片化信息爆炸式出现,在为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对此,胡院士对创新班同学们提出三点建议。
一、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
胡院士指出,学习不应只局限于书本,学习方式日新月异。信息化时代,丰富的电子资源在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因此,如何克服知识碎片化的负面影响成为当代学生应当思考的命题。将被动获取互联网信息转化为主动的思考,紧密关联碎片化知识,扎实学习基础,拓展学习途径,在新形势下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能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中脱颖而出,从容面对风险与挑战,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科技人才。
二、正确看待与使用人工智能
在谈起当今大热的ChatGPT,胡院士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了ChatGPT的使用感受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分享理发机器人的例子,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未来职业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指出“既动脑又动手”的活动往往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他表示,在智能化的今天,我们应当理解人工智能的本质、将人工智能视为工具,同时更要清楚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以辩证的视角发挥其作用,使其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便利。
三、深入思考,敢于创新
胡院士指出,当今中国高等教育走在世界第一方阵,高等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机器人可以替代重复性劳动,却无法做出创造性成果。通过分享爱因斯坦的故事,胡院士鼓励同学们,想法来自怀疑与猜想,大家要敢于质疑,勇于尝试,不被传统的观念和理论束缚,敢于突破桎梏,挑战自己的思维边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习可以不用按部就班,但思考与猜想当成为我们的学习常态;科学研究允许失败,但培养创造力、创新性的脚步当永不停息。
学大家,做大事,成大器。本次活动聚焦智能化时代发展前沿,交流新形势下如何与人工智能和谐共处、提高创新能力、培养思维方式等问题。未来,长空学院将持续以开展“大”学长空品牌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大”学者对学生关键性、引领性、持久性的影响,以更温暖的教育感召力,助力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